本校創辦人「中國電纜之父」孫法民先生暨孫陳淑娟女士為實現工業報國、培植科技人才之理想,特捐資興學,於民國58年10月創辦本校。本校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萬壽路一段300號,佔地7.02公頃,原名龍華工業技藝專科學校,民國60年更改校名為龍華工業專科學校,民國77年再改名為龍華工商專科學校。因辦學績優,於民國87年改制為龍華技術學院,復於民國90年改名為龍華科技大學。
本校秉持孫創辦人之辦學初衷,擁有優良之辦學理念及明確之發展目標,分述如下:
(一)辦學理念
本校自創校以來,即以「勤、敬、誠、樸」的校訓為本校核心價值與辦學原則,並以「培育兼具專業技術及人文素養的博雅科技人才」為本校教育目標,以理論與實務並重之原則,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。 校務推動則以「務實、卓越、創新」的理念,提供優良的師資,完整而有特色的課程,完善的設備設施,健全的社團活動,合適的生活管理,優質的生活環境,配合國家整體經濟建設,向高品質及高標準的教育目標邁進。
(二)發展目標
本校依據自我定位及已發展的基礎與特色、國家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」及「5+2創新產業」重點發展方向、區域產業條件與人才需要、大學社會責任及生源變化趨勢等因素,規劃永續經營之校務發展總目標為「培育產業優質實務人才,提供產業跨領域整合技術服務」,並於此總目標下訂有三項永續主軸(生源永續、環境及教育永續、產業鏈結永續)及8項具體之校務發展目標如下:
- 追求永續之經營與發展;堅持師生量之穩定發展與質之持續成長:
本校自民國58年成立以來,已培育超過十萬校友,對國內經建發展提供專業人才,貢獻卓著。因此,雖由SWOT之分析可知國內學生來源正逐年顯著降低,本校仍將一本永續經營與發展之信念與目標,為科技產業培育專才,並將特別注重:
- 校務運作的成本分析。
- 預算的規劃與有效的執行。
- 強化並落實內控制度。
- 持續強化教學與產學合作所需之環境、設備、圖書、電子資料庫資源。
- 持續依學校發展作組織調整,以效率化經營朝具經濟規模的科技大學發展。
本校基於現有校地校舍及客觀的學生來源等考量,在現有總量管制前提下,相對於量的成長逐漸穩定,質的成長與進步則是永無止境的,本校除繼續改善多項教學與研究的環境,在教師質成長方面注重:
- 日間部依產業人才需求及生源變化,對各系招生班級數與招生名額進行調整,以作為系所調整或成立新系之名額。
- 夜間進修部因擬進修的社會人士逐年減少,進修部之發展除調整招生科系與名額外,宜提升至研究所在職專班;另依相關規定將部分進修部員額移至工程類五專部。
- 擴大高中職聯盟,促進與產業界結合推動產攜、雙軌產業專班與進修部產業專班。
- 維持全校生師比優於教育部規定之標準,專任教師依比例酌聘,且以具實務經驗或特殊優秀之教師,優先聘用。
- 本校未來五年的學生人數在現有的規模下,將面臨少子女化的嚴峻考驗,希望能穩定學生人數,全校將力求生源穩定及相對應的專任教師。
- 加強公民營企業產學合作研發案件。
- 推廣研發成果達成技術轉移與成果商品化。
- 提升教師實務能力,鼓勵教師赴國內外企業進行廣度、深度與深耕研習。
- 增進教師教學教法與品質落實。
- 延攬具實務經驗及特殊優秀之教師。
- 落實教學評量,實施教師評鑑。
另外,在學生質成長方面,除了教育學生的通識與專業知能,及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創新能力外,更注重:
- 強化學生品格教育,培養學生良好之敬業態度。
- 提升學生創新、創意與創業(三創)能力。
- 提升諮商輔導服務功能,積極專業服務,健全學生身心發展。
- 積極推展導師輔導工作,強化導師功能。
- 強化社團功能,養成融合群己美德。
- 推動校園性別平等教育方案,促進性別融合互動,確立校園環境安全和諧等。
- 確立高度之行政績效:提升行政績效將繼續以下列工作為重點:
- 重視並鼓勵職員的研習進修。
- 建全教職員升遷與獎勵制度。
- 改善行政資訊化系統之完整性。
- 貫徹公文電子化的運作。
- 建立行政標準作業程序。
- 強化職務代理制度。
- 持續改善行政作業環境。
- 強化並落實內控機制。
- 注重經費編列與執行的績效及分析、管控與稽核。
- 建置校園環境監控資訊系統。
- 強化教學發展中心功能。
- 強化校務基本資料的整合與資訊化系統等。
- 強化行政人員之法令素養。
- 強化終生學習之回流教育;建立e化之學習環境:考量社會上可能參與各種進修計畫的各級學校畢業生為數頗多,本校在終身教育方面希提供多種管道,如:
- 持續成立進修部碩士在職專班。
- 設立進修部產學媒合班。
- 開發推廣教育學分班與非學分班。
- 推動專業職能證照輔導認證課程。
- 強化專業職能證照中心功能等。
建立智慧化的校園學習環境,本校已發展多年,各教學單位積極投入基礎教學設備、設施之建設、設立教室e化的學習設施,往後仍將以下列方向為重點:
- 強化雲端智慧應用軟體學習平台(龍華軟體雲)功能。
- 推廣龍華數位學習平台的運用。
- 完備的全校無線上網環境。
- 優化教室e化的學習設施。
- 提升校內外網路頻寬與各項軟硬體設施。
- 整合校園資訊平台與設施。
- 推廣同步(非同步)式遠距教學。
- 加強校園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等。
- 擴大產學合作之成果;發展研發特色營造親產學環境
為提升教師研發能力,精進實務教育內涵,擴大產學合作成果及展現對產學合作業務永續經營之決心,設置產學研發總中心,結合多元智慧製造示範場域、創新育成中心、創意樂活中心、以及特色研發中心,提供完善的軟硬體設施,輔導及培育進駐廠商,為產業經濟創造更多的貢獻。而為彰顯產學合作的特色,本校將持續以下列工作為發展重點:
- 鼓勵教師將研發成果技轉至產業界或商品化。
- 鼓勵教師申請創價計畫,設立衍生公司。
- 鼓勵教師赴業界合作研發,提升教師實務能力。
- 強化與鄰近產業園區合作,認養工業區。
- 教師將產學合作經驗與成果融入教學。
- 鼓勵師生創新創業,推動加速器輔導創業。
- 申請辦理產業碩士班及辦理多元產學學士班。
- 輔導進駐育成中心廠家之穩定成長,並協助輔導申請政府相關補助案等。
本校在電漿應用技術、數位內容發展與應用、五軸精密加工、SMT黏著製程、生產力4.0之智慧電子製程等領域已展現整合之成果,在推動全校性的創新與創意領域,參與國際發明競賽亦有傑出的表現。其他研發領域也將加強整合,並將持續推動:
- 結合教師能量與資源,深耕產業園區,增加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績效。
- 修訂教師評鑑與獎勵制度與彈性薪資,鼓勵教師參與產學,營造親產學環境。
- 積極引入關鍵企業於本校設置產學研發中心,以提高本校與產業之結合度。
- 邁向國際化之科技大學:國際化已為目前台灣高等教育各校的發展重點,本校將特別注重下列工作:
- 改善校園外語環境。
- 設置英語專班與加強學生外語能力。
- 增進學生與國外大學的交流訪問及修讀雙學位。
- 增進教師與國外大學的交流訪問。
- 邀請國外學者來校訪問或授課與研究。
- 推廣本校與國外姐妹校學生交換。
- 積極開設新南向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及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專班,擴大招收境外學生成效。
- 鼓勵師生投稿WOS之國際期刊。
- 擴大國際專業認證中心的範圍,建置托福及多益等語言測驗考場,方便師生就近測驗等。
- 成立「雙語教學推動中心」,培養全英語授課種子教師及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,強化本校教職員英語能力。
- 推動多元之全人教育:學生除專業學習外,本校亦將致力於校園情境的佈建,並持續落實通識教育之整體規劃:
- 積極推動品格教育,重視通識課程的多元化,辦理各類藝文動靜態活動。
- 成立多元化的學生社團。
- 推動勞作學習教育。
- 重視師生體適能培訓等重點工作,以培育具有人文素養與宏觀視野,注重團隊合作並具專業才能的畢業生。
- 推動大學社會責任。
- 培育具有社會專業競爭力之畢業生:本校極為重視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具社會競爭力,下列各方向均為教育重點:
- 落實實務課程地圖,訂定學生就業所需之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。
- 開設跨領域學程以培養學生第二專長。
- 輔導學生取得國內或國際核心專業證照,鼓勵並指導學生參與各類實務專題競賽。
- 注重創意、創新及創業的培養以及強化三創實務課程,強化學生創新及創業。
- 實施學習警示與補強教學。
- 參與工程技術與資訊教育認證,推動參與「ACCSB」(華文商管學院認證)。
- 配合產業趨勢,建置類產業環境實作場域並開設相關課程或學程。
- 持續推動與就業直接相關之證照,如經濟部iPAS能力鑑定及微軟MPD認證,並推動學生參與全學期校外企業職場實習,以利畢業後銜接就業。
- 因應產業脈動與人才需求,適時進行系所調整或轉型。
- 建置舒適安全之精緻化校園:本校因山坡之地形地勢,不易再有大量新建築增建或舊建築拆除重建之迂迴空間。因此,除將以現有校舍為總量管制與校務運作之基礎外,在以小而精緻的校園為前提下,將校園安全範圍延伸至校園周邊,未來將持續推動:
- 建設具有人文情境,院系群聚且氣質優雅的校園。
- 整修並美化較為老舊之建築與設施。
- 注重山坡地與建築物的安全監測。
- 營造生態校園,重視校園環境安全衛生,建構永續校園。
- 重視校園周邊交通安全與環境美化、公共藝術化等重要工作。
- 整建校門口引道,形塑入口校園新意象。
- 建置校園綠能後山步道美化工程。
- 建置太陽能發電場,打造校園節能示範場域。